新加坡小贩美食的地位历久不衰,背后有回忆和感情因素,也有小贩们谨守但未必外传的厨艺技巧。
淡马锡理工学院师生推出小贩美食食谱,为本地经典小贩食品“解码”,解释烹调步骤的同时,还解析不同食材烹煮过程的科学原理,希望让人们在家也能烹调出可口的“正宗”风味。
这本名为《新加坡经典小贩美食揭秘:为25道菜肴解码》(Singapore Hawker Classics Unveiled:Decoding 25 Favourite Dishes)的食谱,除了介绍经典小贩美食的来源、烹调法、味道和口感,以及营养价值,还赋予每道菜肴新的诠释,鼓励人们以传统风味为基础,发挥创新精神。例如,浆绿(chendol)也可制成冰棒、海南鸡饭也能烹调成意大利式烩饭(risotto)等。
过去四年来,前后有20多名淡马锡工院的烘焙与烹饪科学课程学生,在教职人员的指导下,参与这本食谱的编写。
巡回大使许通美博士昨天应邀为食谱主持推介。
曾是新加坡驻联合国大使和驻美国大使的许通美致词时说,他过去常听到在美国的新加坡人说想念本地美食,但所指的绝对不是高档餐馆的精致菜肴,而是小贩中心的食物。“这让我意识到小贩美食确实是新加坡人国家认同感的一个重要元素。”
许通美多年来致力于提高本地小贩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也是过去五届由《联合早报》和《海峡时报》联办的“新加坡小贩至尊竞赛”的评审之一。
他对这本食谱包含食材烹调的化学作用等科学知识表示赞许,并认为这是不少本地美食食谱所缺少的内容。
许通美指出,如今的年轻厨师除了要有天赋,也应掌握烹调背后的科学知识。“建国一代小贩学历不高,不少是靠苦干打下知名度。如今,新一代厨师除了接受良好教育,也须了解与烹调有关的科学原理,才能更好地向世人介绍本地美食。”
沈融(22岁)曾参与编写食谱中咖哩鱼头篇章,他于前年毕业后在一家法国餐馆工作。
他与同学从寻找普遍获认可的“正宗”风味,再到在实验室尝试以不同比例的食材进行烹调,最后烹煮出最满意的成品。每个阶段都找来20名或以上的厨师及餐饮业人员品尝。“为找出人们记忆中最正宗的味道,我们所邀请的品菜人,年龄皆40岁或以上。我们希望把菜肴的味道、用料和烹调法尽量准确地记录下来,为保存我国美食传统尽一份力。”
张添来:
助小贩美食走向国际
新加坡厨师协会会长张添来昨天也应邀出席推介仪式。他受访时说,这本食谱呈现本地小贩美食传统的同时,也建议人们加以变通,将多元食材或烹调元素融入小贩食品中,有助本地小贩美食走向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