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认识新加坡吃的文化,就不能不知道坐落在新加坡市中心以及遍布全岛各组屋区的小贩中心(Hawker Centre)。顾名思义,小贩中心就是一个将小贩集中起来的场所。小贩中心也称为熟食中心(Food Centre),这或许更准确,因为小贩中心里售卖的正是各种各样价格便宜的熟食,外加设有一些饮料摊位。小贩中心也常与巴刹毗邻,巴刹就是菜市场,里头也有售卖日用品与干粮杂货的小铺。
新加坡的小贩中心,便是这样一个洋溢着生活气息,编织着邻里草根文化风貌的平民美食天堂。
据管理小贩中心的国家环境局网站资料,至2017年5月,该局共管理107个小贩中心;另有三个新建的小贩中心,交由社会企业管理。
有人住的地方就有小贩,新加坡的情况也不例外。早年新加坡的小贩多在街边做生意,许多还是流动性质的,一个推车四处去。居民人口一多,小贩也多了,卫生与市容脏乱等问题引发关注。
新加坡整顿街头小贩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1950年,英国殖民地政府(注:新加坡在1965年才独立)成立了小贩咨询委员会,探讨解决街头小贩所制造的卫生与社会问题。探讨的结果不是取缔小贩,而是要将他们纳入合法管理体制内。不过管制在多年后才落实。
1968年,政府用了一年时间为小贩进行注册,并发给他们临时执照。政府在1971年真正有计划开始建造小贩中心。当时政府给小贩发执照,把他们迁入小贩中心的出租摊位,同时开始取缔街头非法小贩。1986年,政府完成了小贩中心建设计划后,便不再建造小贩中心。直到2011年,政府才宣布在未来十年再兴建十个小贩中心,首选地点以新的组屋区为主。
2016年9月11日晚上,在小贩中心卖了44年酿豆腐的阿嫲许玉英走了,享年70岁,上百名老街坊和顾客陆续到灵堂向她致最后敬意,可见阿嫲的好人缘以及邻里间的浓浓人情味。
许玉英早年跟着丈夫林鹤发在街边摆摊卖酿豆腐,后来申请到小贩执照,搬进有瓦遮头的小贩中心做生意,一做就是44年。
1972年,许玉英是那年从街头迁入新加坡第一个小贩中心的第一批小贩。这个位于永升路(Yung Sheng Road)的永升小贩中心,因为有60个摊位,俗称“六十档” (或“六十摊”)。
2003年9月,永升小贩中心关闭重建,与企业通道巴刹与小贩中心合并,成为现在的达曼裕廊巴刹与小贩中心。新的巴刹与小贩中心有五层楼,二楼和三楼是小贩中心,共122个摊位。许多当年“六十档”的小贩,都选择留在达曼裕廊巴刹与小贩中心营业,许玉英与丈夫也是如此,而她的儿子也愿意继承父业。
新加坡许多第一代小贩,就像许玉英与丈夫这般勤奋工作养育一家人,而对顾客也很有人情味,对美味也有所坚持。
小贩中心虽有一片屋顶能为小贩与顾客挡风遮雨,但它四面不设密封围墙,透风透亮,减少闷热。它也装有电灯、风扇与抽油烟系统,确保空气流通,环境舒适。新加坡政府更在2001年推出耗资4亿2000万新元的小贩中心翻新计划,改善用餐环境和卫生条件。
然而,顾客最重视的莫过于小贩中心摊位与食物的卫生情况。国家环境局从1997年6月起,根据小贩摊位与处理食物的卫生和整洁情况给予评分,A等为最佳,D等为最差。评分每年进行一次,小贩须在摊位展示当局颁发的等级标志,让顾客可作知情选择。
海南鸡饭、烧腊饭、杂菜饭(白饭配两三样蔬菜或肉类等)、炒粿条、福建炒虾面、鱼圆面(鱼丸面)、肉挫面、云吞面、排骨虾面、鱼汤、斋米粉、粿汁(潮州小吃)、卤面、叻沙(Laksa)、椰浆饭(Nasi Lemak)、马来炒面(Mee Goreng)、印度煎饼(Roti Prata)、薄饼、水粿、笋粿、菜头粿(萝卜糕)……具有新加坡各种族特色的美食小吃不胜枚举,在小贩中心都可以找到。
海南鸡饭
椰浆饭
当初政府设立小贩中心是为解决街头小贩问题,但随着时间推移,小贩中心现在的宗旨已有所变化,除了作为居民的情感联络站,也在于确保居民与上班族能以较便宜的价格在外用餐。一般而言,在小贩中心以3新元或3.5新元,就能吃到一种饭类或面类主食,例如海南鸡饭、杂菜饭、炒粿条、肉挫面等。在一些小贩中心甚至还能找到售价2新元的主食。
不过这几年,到小贩中心走一走,就会发现所售卖的食物越来越国际化了。杯子蛋糕、松糕、日本便当、韩国拉面、泰式烧烤、麻辣香锅、天津菜、川菜、意大利餐、摩洛哥餐等,也入驻了小贩中心。
此外,小贩中心的设备也越来越现代化,有的还提供免费Wi-Fi或无现金付款方式。有更多年轻人也愿意加入小贩行列,甚至有大学毕业生选择弃笔执锅铲,要在这个平民美食天堂闯出一番事业。
炒粿条
鱼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