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政府将全面调高申请中学后延续教育助学金的家庭收入顶限和助学金额,让更多学生获得资助的同时,也获得更高额的资助。
新加坡教育部长(高等教育及技能)兼国防部第二部长王乙康在国会拨款委员会辩论教育部开支预算时,公布助学金增幅细节。
从2017学年起,在新助学金框架下,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工艺教育学院本地学生每年可获得高达1400元的助学金,足以抵消全额学费,每个月还有多余的60至80元可补贴个人开销。理工学院学生可获得高达2350元的助学金,足以抵消超过80%的学费;大学生则可获得高达4000元的助学金。
助学金增幅根据学生的家境和所就读的教育学府类别而异,介于50元至400元。
为了让更多学生受惠,教育部除了以家庭人均月入为标准,也增设以家庭总月入的新标准。学生只须符合其一条件,就可申请助学金。原本的家庭人均月入顶限也调高,让更多学生符合申请标准。
每年有多1万2000学生受惠
政府预计每年将有多1万2000名学生从中受惠,使每年的受惠人数增至7万1000人。教育部每年将额外拨款5000万元来落实这些措施,使总拨款额达1亿5000万元。
此外,社区发展理事会和公民咨询委员会为大学和工院生提供的助学金,也将从一层式的申请评估方式改成两层式,让属于最低家庭收入顶限组别的学生获得更多资助。
王乙康也谈到资助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以确保新加坡人有多种管道及负担得起终身学习,并指出现有系统同时照顾到教育的“供应”和“需求”两方面。
所谓“供应”,即为课程业者提供资助,以大幅减少课程学费,如同政府为学校和医院提供资助的做法。王乙康说:“如此做法的长处在于我们可更好地资助与本地产业相关的课程,如增长中的产业,及符合转型蓝图的产业。短处在于公众未必看得到这类资助。”
至于“需求”,即直接为学生提供资助如助学金、未来技能进修奖、技能创前程补助等。
王乙康指出,直接提供资助的长处在于公众都可看到,能激励人心;短处则在于若资助所有国人,将对政府造成不小的开支,也是政府把技能创前程补助限定在每名国人500元的原因。第二个短处在于政府很难控制人们如何使用补助,有可能用在不完全符合我国产业和增长策略的课程上。
政府因此成立社区发展理事会、职总就业与培训中心(e2i)等机构,为求职者提供合适的培训,及根据需要提供培训资助。王乙康说:“这类机构在供应和需求之间搭建起桥梁,让工友得到个人化的帮助,而不是个人化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