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新加坡当地学府培养的工程师原本足以应付需求,但由于工程师具备的技能也适用于商业和金融等领域,导致工程领域面对留住人才的巨大挑战。
新加坡副总理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张志贤周二宣布,政府通过四方面吸引和留住工程专才,包括调整政府在职工程师和新工程师的起薪,并提供更有系统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
新加坡工程师学会副名誉秘书乔·伊兹(Joe Eades)受访时说,随着机场和交通网络的迅速发展,业界短期内对修读土木、电子、岩土和环境等领域的工程师仍有强劲的需求。此外,裕廊岛和大士持续吸引到投资,也令制造业的工程师需求保持强劲。
伊兹说:“尽管不乏工程系毕业生,但是雇主倾向雇用有五年至25年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因为他们不需要太多监督,可独立运作也能领导团队。”
他认为,要工程系毕业生继续在工程领域工作是一大挑战,“因为合格的专才拥有非常多元的技能,在商业和金融业都非常抢手”。
伊兹指出,毕业生选择不当工程师的原因还包括缺乏有效的职业规划、职务调动和职场挑战,而这些都比薪资更重要,因为工程师希望对参与的项目有归属感、保持热衷,而且每天都有如完成新事项的满足感。
跨学科工程师越来越抢手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高级副教务长(本科生教育)甘灿兴教授受访时同样指出,尽管本地培养的工程系毕业生,无论在人数或素质上都足以应付业界需求,但是毕业生选择投身其他领域显示在不断改变的市场中,他们可运用技能去适应不同的工作。
张志贤说,新加坡转型为创新经济,有必要发展生物工程、纳米科技、宇航和再生能源等较新的工程和跨学科领域。
伊兹认为,工程师需求下来将增多的领域也包括设计智能城市、交通、水资源、能源、电信和住屋等方面的新型基础建设。
他说:“目前工程师负责的项目越来越复杂,常常横跨多个部门和学科,因此能处理跨学科项目的工程师也会越来越抢手,包括系统工程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在新加坡迈向智慧国愿景时更为重要。”
甘灿兴则说,南大会继续观察业界需求,积极开发和设计新课程,确保南大学生保持竞争力上的优势。南大今年8月新学年推出的九项新课程中包括让修读材料工程学、生物工程学和生物科学的本科生,选择医药生物学、药剂工程学、食品科学与科技等作为第二主修。
新加坡国立大学工程学院发言人则指出,该校工程系学生的背景越来越多元,国大在2009年推出两个新项目,以迎合学生的需求。除了让跨不同工程学科的学生能合作,针对现实问题开发解决方案的设计实践课程,国大也为顶尖学生推出全球工程计划,让他们在四年内考获硕士或博士学位。国大有意通过工程领袖学院的企业发展处,推行更多工程创新的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创新和科技创业方面的能力。